《数与形》教学反思怎么写?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 , 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
1.先“数”后“形” ,  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 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 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 , 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进入中高年级后 ,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 ,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 , 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 , 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 ,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 , 相互印证 。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 , 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 , 教学时 , 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 。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 , 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 , 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 。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 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 , 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 , 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 , 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
3.通过举一反三 , 培养数学能力 。
在巩固练习时 , 充分利用教材习题 ,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 ,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 , 理清思路 ,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 , 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 , 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 ,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 , 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总之 ,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 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 , 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 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 , 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 , 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