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很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那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一、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 。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 。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
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二、寒食节的来历和百思特网风俗是什么?
1.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百思特网火旧习 。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
改火时,要举百思特网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

【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2.寒食节风俗:
风俗一、祭拜扫墓
寒食节祭拜扫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视为“野祭” 。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到自己的祖坟上,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者起个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上先祖的德泽 。
风俗二、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
风俗三、踏青郊游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 。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 。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 。
风俗四、荡秋千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项目 。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 。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
风俗五、吟诗
在寒食节时候,文人墨客们或者思念亲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灵感顿生,或诗兴大发等 。据《全唐诗》记载里有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们来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词,都丰富了文人的生活娱乐 。
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纪念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总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有荡秋千、吟诗、祭拜扫墓、插柳、郊外踏青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