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如何写?( 三 )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 。《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 。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 。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 。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 。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 。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 。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 。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 。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 。
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 。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 。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 。我们自由了?也许 。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 。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 。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 。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 。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 。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 。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 。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