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包括哪些范畴?( 二 )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能真切动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②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③中唐以①初文无“境”字,故《庄子》中的上述境字皆用“竟” 。“荣辱之境”出自《逍遥游》,“是非之境”见《秋水》,“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见《齐物论》,是指一种“无极之境”和“自由之境”的意思 。古“竟”字一般是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
②参见[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学术界一般认为此条抄自王昌龄《诗格》 。
③参见皎然:《诗式》 。刘禹锡提出了“镜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都进一步扩大了意境论的研究领域 。后来意境论的研究可以说代有深入 。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明人陆时雍重点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关系问题 。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 。他指出:“词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①
上述可见,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大致在唐代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这个“境”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象”和“象外之象”,也说是我们下面将要论述的实境和虚镜 。《诗格》论“意境”
在旧题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种:“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嘿嘿,楼上的说得有意思 。
我说简单点-----
古诗是讲究诗歌的写作格式,有一定的韵律、句式要求,并要讲究对仗工整 。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它的意境要深远、含蓄 。当然也有写得浅显明白的古诗 。如杜甫的诗歌 。
现代诗是比较自由地创作出来的 。它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可以不讲究对仗,也没有句式要求 。但是,现代诗同样讲究意境深远、含蓄 。
管它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讲究抒情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独特的感受或讲哲理等 。
请解释:古代诗歌的“性灵说”要目:清袁枚论诗时提倡“性灵说”,意即自由抒写,不拘格套,要求真实反应性情,主张个性解放 。这与公安派的主张相似 。还主张反道学、反传统、反复古,反对雷同因袭,强调诗歌的独创性体现个性 。因此其诗歌创作大都直抒胸臆,语言通俗,与白居易有些接近,具有洒脱、通俗的特色 。
细述: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序小修诗》)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 。又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 。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答施兰□论诗书》) 。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原道》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就是说文章乃是人的心灵的外在物质表现 。其后钟嵘在《诗品》中突出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强调“直寻”,抒写诗人“即目”、“所见”,使之具有“自然英旨”之“真美”,以及赞扬阮籍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等,和后来性灵说的主张是接近的 。所以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仿元遗山论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说“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亦是此意 。唐代皎然、司空图一派的诗歌理论,也很重视诗歌表现感情的特点 。皎然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又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 。”(《诗式》)李商隐也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 。”(《献相国京兆公启》)这些都被袁枚所汲取 。他在《续诗品》中所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即由此而来 。而《续诗品》的写作,也是出于他“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的缘故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模拟剽袭、“掉书袋”的恶习,主张“风趣专写性灵”,也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袁枚对杨万里也是相当推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