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中下游的长江,两处大折弯都出现了我国数一数二的淡水湖,其中,说起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会朗朗上口,再者会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实,洞庭湖不是“云梦泽”的残迹,它们之间是没有直接继承关系的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是湖南的地理名片,是极为重要的湿地资源,作为连通长江的吞吐型湖泊,洞庭湖总是被密切关注着,当然人们关注的层面相比于古代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已经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它的演变趋势——洞庭湖还能留存多久?
既然想看洞庭湖的未来,就得正确认识洞庭湖的过去,下面,以地理、地质考察研究结果为主、古代文献为辅,一起来看洞庭湖从哪里来,将向往何处!
盆地老,成湖新
洞庭盆地是洞庭湖发育的地质基础,它于古生代白垩纪初期开始形成,此时正值燕山运动晚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盆地的东、南、西三面相继隆升,或成丘陵,或成山脉,断陷的地带就是后来洞庭盆地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地球有四十多亿年,洞庭盆地开始形成距今不过一亿两三千万年,相对于地球,它是年轻的,但相对于人类,百思特网洞庭盆地是古老的;新生代古近纪时,洞庭盆地继续沉陷,到了新近纪,盆地边部构造回升,巨厚的碎屑沉积填充在盆地中,此时的洞庭盆地仍然没有湖泊发育 。
到了第四纪更新世时,洞庭湖盆地仍然是水流深切、河网交错的平原,华容隆起的存在,使洞庭盆地与江汉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独立的;进入全新世后,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洞庭盆地才出现了泛滥平原的地貌,由此给新石器时代的先人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活动场所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的出现已经是比较晚近的事了,即使是东洞庭湖,现代的淤泥层之下还是河流相沉积物,表明早先的这里是河流摆动地带,或是河间洼地湖,碳十四测年显示成湖年代下限不超过一万年,可以说洞庭湖的成湖是新近的 。
从洞庭之野到洞庭湖
湖区的安乡、沅江、南县和大通湖、漉湖、钱粮湖一带,普遍发现了先人遗址,在地下2-7米左右的地方发现的石器甚多,正是因为那时的先人喜欢在河流旁边的二级阶地上居住,这样便于取水,又能避免洪水侵袭,也说明了距今4000年及以前,洞庭湖区是河网交错的平原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样的地貌或许维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天运》中就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说法,庄子是战国中期的人物,其时的“野”既指郊野之区,也指偏鄙之地,“洞庭之野”或是洞庭湖区的原野场景,或是偏远的洞庭湖区,这时的洞庭湖区已经有了泛滥平原的地貌景观,原长江水利委员会就调查到洞庭湖区的最老圩堤,时间为战国时代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圩堤是沿江滨湖的人们围湖造田的产物,圩堤围住的地方,两湖地区称之为“垸”(音yun),可以说,百思特网最迟在春秋时代,洞庭湖区的地貌由泛滥平原向湖群演变,出现原始洞庭湖,战国后它才逐渐扩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 。
“洞庭湖”从哪里来
春秋到战国中期,相关文献中只有“云”或“梦”,而没有“云梦”,此时的“云”是专名,指汉水东岸今京山县境内的故?国,“梦”为楚语,乃通名,仅有地貌含义;“云梦”组合在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出现,它既是地名,又指地貌,但范围不出江汉地区 。
气蒸云梦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被称为“泽”已经是西汉中前期以后了,毫无疑问,洞庭湖的成湖与所谓的“云梦泽”是没有继承关系的,洞庭湖不是“云梦泽”的残存,孟浩然的诗应该使用了借代之辞 。
洞庭湖得名于“洞庭之山”,《山海经中山经》说“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位于“江渊”(河流回水区域,东洞庭湖最早的湖泊水体)和长江交汇地带(或为今天的君山),屈原的《九歌》中有“洞庭”,即“洞庭波兮木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