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词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哪儿去了》( 二 )


二、展开
1.
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 , 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

老师朗诵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 , 
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 , 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

2.
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 , 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

1


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从窗户里向外望去 , 
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
幼儿用手势当作

小窗


 , 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小窗户

里了 。

2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 , 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 , 也有从东吴来的 , 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 , 或者直接叫一个字



;门外
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
3.
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 , 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
4.
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 ,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 , 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
5.
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
大班古诗《答人》教案原文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 高枕石头眠 。
山中无历日 , 寒尽不知年 。
【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 , 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 , 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 , 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
【注释】
1、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 。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 , 人莫知其本末 , 好事者从问其姓名 , 不答 , 留诗一绝云 。”
2、偶:偶然 。
3、高枕:两种解释 , 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 , 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
4、历日:指日历 , 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
5、寒:指寒冷的冬天 。
【语译】
偶然来到松树底下 , 找块石头安稳的睡上一觉 。因为山中没有日历 , 只晓得冬去春来 , 但却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 。
【格律】
这首五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一先 , 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还有一定啊
偶来松树下 , 
⊙○○●● , 
高枕石头眠 。
⊙●●○△
山中无历日 , 
○○○●● , 
寒尽不知年 。
⊙●●○△
(说明:○平声 ●仄声⊙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 , 慨想羲皇 , 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 , 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 , 则多带浪漫的意味 。唐时道教流行 , 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 。据《古今诗话》载 , 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 , 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 , 他也不答 , 却写下这首诗 。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 , 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
首联“偶来松树下 , 高枕石头眠” , 这与其说是“答人” , 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 。“偶来” , 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 , 不可追蹑 。“高枕” , 则见其恬淡无忧 。“松树”、“石头” , 设物布景简朴 , 却富于深山情趣 。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 , 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 , “虽无纪历志 , 四时自成岁 。”(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 , 就含四时成岁之意 。而且它还进了一步 , 虽知“寒尽”岁暮 , 却又“不知年” 。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 , 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 , 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 , 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 , 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 。到这里 , “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 , 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