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董卓的诸侯有十八路,为何鲍信偏偏选择支持曹操?( 二 )


鲍信也弃官逃离京城,回到家乡,积极筹备,几个月时间竟然就召集了两万人马,七百骑兵,五千多辆车子 。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鲍信说了上文的那句话 。
很明显,鲍信的话处处在表扬曹操,更是在批评袁绍 。苟非其人,虽强必败,袁绍也好,董卓也好,都是打着大义的旗帜在捞取自己的好处,最终必然败亡 。天下诸侯唯独曹操心中有“正”,在诛杀宦官,反董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为朝廷,为国家考虑 。
鲍信为什么这么评价曹操呢?
在何进、袁绍等人策划诛杀宦官的时候,何进不好意思亲自动手,袁绍就建议让诸侯率军入京,借刀杀人 。有识之士都认为不妥 。当时曹操有何反应呢?
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
曹操听说这个消息就笑了,他认为宦官在宫廷服务,从古到今都有,只是当今皇帝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力,以至于祸害天下 。现在既然想要惩治宦官,何必牵连过广,诛杀首恶就够了 。一个狱吏就解决问题,有必要纷纷攘攘征召各地部队吗?你们若是想把人家一网打尽,那他们还不狗急跳墙,拼命挣扎 。我料定这件事情就要失败了 。
在众多贤人的分析当中,曹操的话最有领袖气度 。确实,宦官自古以来就为人轻视,先天就处于礼法、舆论的劣势 。若非汉灵帝宠信,十常侍早就死无葬身之地 。在何进掌权之初,赵忠、郭进等人不就是看到自己一方是无法获胜,才会杀死蹇硕,丢车保帅吗?闻而笑之,何等睿智!一狱吏足矣,又何等大气!
估计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代(祖父曹腾是宦官),曹操的进言何进没有采纳 。
历史上的曹操没有像演义当中一样去行刺董卓,不过却也没有阿附董卓,换取富贵 。看到董卓乱国行径之后,曹操知道单凭个人力量无力反抗,于是主动放弃了董卓赏赐的高官厚禄,冒着被沿路通缉的风险,逃离回乡,积极筹备起兵 。
也就是说,袁绍诛杀宦官,反对董卓,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利益,前途官爵的权衡,而曹操则更多对朝廷,对国家的关切 。袁绍是被动反董,曹操是主动起兵,在个人的政治修养上,志向品行上,自然就有了高下之分 。
于是,鲍信说:“能拨乱反正者,君也 。”曹操确实可以当得起这个评价 。
后来冀州刺史韩馥邀请袁绍前往冀州,可是袁绍却乘势除去韩馥,自己接管了冀州,并且以冀州为根据地向四周拓展地盘,把反董完全丢到了脑后 。鲍信看了非常生气 。鲍信认为,袁绍曹操等人竖起大旗反对董卓,而获得天下响应,根本原因就是这件事情符合大义 。而现在袁绍身为盟主,却利用权势为自己谋私利 。鲍信认为袁绍那就是董卓第二 。可是现在袁绍拥有天下最富庶的冀州,要想和袁绍宣战又力不从心,如果同流合污又于心有愧 。鲍信建议曹操远远的呆在黄河以南,等待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