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诗词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哪儿去了》

优秀教学设计 大班诗歌《哪儿去了》
大村镇中心幼儿园薛明明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知四季的不同 。
2、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完整的朗诵诗歌 。
3、感受诗歌中表现的四个季节的美 。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知四季的不同 。
活动难点:
能根据提示朗诵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四个季节的美 。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引导幼儿回忆四季的轮回变化,丰富幼儿对四季明显特征的认识 。
2、物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分辨出春、夏、秋、冬,并说出四个季节的明显特征 。
1、小朋友,请你观察一下大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图片分别表示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教师总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 。
二、观看课件,幼儿讨论交流,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
1、四季家族最近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春姐姐、夏哥哥、秋姐姐、冬爷爷的东西不知道哪去了 。
2、提问:春姐姐、夏哥哥、秋姐姐、冬爷爷分别丢了什么?
3、分组讨论:你觉得她们的东西哪去了?
4、每组一个小朋友代表讲述自己组的想法 。教师小结:每个组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 。四季家族告诉我,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
5、看图片,教师朗诵诗歌 。提问:春姐姐、夏哥哥、秋姐姐、冬爷爷的东西到底哪去了?
6、为什么说春姐姐有花篮?为什么说秋姐姐把绿叶借去做地毯?为什么说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地毯?白被子是什么?
7、教师小结: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盛开了,所以春姐姐有一个大花篮 。秋天来了,树叶变黄变红慢慢凋落,落在地上像大大的地毯,所以说秋姐姐把绿叶借去做地毯 。冬天来了,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大地盖住了,所以说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地毯 。
三、完整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四个季节的美 。
1、教师配乐朗诵,幼儿欣赏诗歌 。
2、提问:春天还有什么?你眼里的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3、夏季的景色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受夏日阳光的明媚、枝繁叶茂和充满生机 。
4、秋姐姐的地毯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在你的眼中是什么样的?
5、你还见过哪些冬日景色?
6、教师小结:一年四季都有它不同的美丽 。春天柳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人们开始播种了,夏天树叶茂盛,我们可以去捉蝉、游泳,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飞舞,;冬天雪花飘飘,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 。
四、出示课件,幼儿尝试在提示下完整的朗诵诗歌 。
1、集体朗诵 。
2、分组朗诵(如:女孩扮演春姐姐、秋姐姐,男孩扮演夏哥哥、冬爷爷,也可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季节,进行朗诵)
五、活动延伸:
四个季节有不同的美,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的时候,将你眼中的四季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表征出来 。
大班古诗《答人》教案原文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
【译文】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
【注释】
1、答人: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 。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
2、偶:偶然 。
3、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
4、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 。
5、寒:指寒冷的冬天 。
【语译】
偶然来到松树底下,找块石头安稳的睡上一觉 。因为山中没有日历,只晓得冬去春来,但却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 。
【格律】
这首五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一先,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还有一定啊
偶来松树下,
⊙○○●●,
高枕石头眠 。
⊙●●○△
山中无历日,
○○○●●,
寒尽不知年 。
⊙●●○△
(说明:○平声 ●仄声⊙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大班诗词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诗歌《哪儿去了》】

【鉴赏】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 。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 。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 。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