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的诗句古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关于鬼的诗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鬼诗可谓著名了.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
油壁车,夕相待 。
冷翠烛,劳光彩 。
西陵下,风吹雨 。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 。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 。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 。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 。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 。《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 。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 。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 。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 。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 。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 。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 。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 。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 。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 。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 。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 。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 。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 。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 。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 。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 。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 。“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 。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 。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 。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 。写景即是写人 。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 。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