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力主抗法兴办洋务,他襄助维新却守旧,他是难扭国运的中枢重臣( 六 )


废科举、兴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张之洞在这方面的提倡和努力,在客观上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的 。

清廷眼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愈来愈大,为了维护其统治,拉拢资产阶级,欺编全国人民,便声称“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第二年宣布官制改革,编纂宪法大纲 。对于“预备立宪”,一开始,张之洞听到一些风声,感到惊讶,等到五大臣回国到上海,征求他意见时,他回电说:“立宪事关重大,如将来奉旨命各省议奏,自当竭其管蠡之知,详晰上陈,此时实不敢妄参末议 。”态度暧昧 。他对外官改制更持反对态度,认为“若果行之,天下立时大乱”,还说:“事关二百余年典章,二十一省治理,岂可不详慎参酌,何以急不能待,必欲草草尔定案耶?”
清廷通过官制改革,欲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便把当时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张之洞由协办大学士充体仁阁大学士,七月入京,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这时,张之洞年已七十一 。清廷四面楚歌,处境危急 。张之洞到了北京,竭力为清朝的腐败政治补苴罅漏 。为了应付日益高涨的“革命排满”的形势,他再次向慈禧太后提出“化除满汉畛域”,说:“欲御外侮,先靖内乱,探原扼要,唯有请颁谕旨布告天下,化除满汉畛域 。”这一建议被采纳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 。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 。袁世凯是当时权势显赫的汉族大官僚,加上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为载沣等皇族亲贵所忌恨 。于是,载沣等密谋杀袁 。对此,张之洞表示反对,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 。宣统元年(1909)正月,清廷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让他回河南养病 。
六月,张之洞病重 。八月,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旋即,张之洞在哀叹“国运尽矣”声中去世 。清廷谥以“文襄” 。
张之洞既是一个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学者,又是一个干练的实干家和改革者 。他的一生是为富国强兵奋斗的一生 。他主张洋务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同时也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他在古今中西大交汇的关口,能随着时代前进,能正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进程 。他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所兴办的事业也有诸多缺陷,但他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仍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