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诗词有( 四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 。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参考资料:/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155.html
辛弃疾大约有多少首词,哪首最出名?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个人比较喜欢:《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词全集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xinqiji2.htm
苏轼的一生分为哪几个时期苏轼的一生分为七个时期 。
1、 生在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 。生于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志在科举,但怀才不遇 。
2、应试及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3、出任凤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
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 。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
4、王安石变法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父丧期满的苏轼在继室王氏的陪同下离开故乡,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 。此时宋神宗为重建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
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 。
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 。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 。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