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出处见《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
典故: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出处见《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扩展资料: 典故: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以将舟托起,也可以将舟弄翻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 。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 。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是荀子说的 。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其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 。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释义: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