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安的古代名人

安姓古代名人
安重荣:(生卒年待考),字铁胡,五代后晋朔州人 。
后唐时任振武巡边指挥使 。后归后晋石敬瑭,任成德军节度使 。石敬塘投降契丹后,他起兵反石,次年战败被杀,但他这种民族气节得到了后世的景仰 。
安 同:(生卒年待考),曹魏时辽东胡人 。
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
安 清:(生卒年待考),字世高,原为安息国太子 。汉朝佛教学者 。
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 。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他精通梵语,念经修行,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 。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到达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 。定居下来后,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 。据晋朝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译经典《修行道地经》等共三十五种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小乘 。
安 民:(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宋朝石匠 。
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 。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
安 熙:(公元1269~1311年),字敬仲,号墨□,藁城人(今河北藁城),著名元朝学者 。
性淡雅,喜垂钓,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 。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 。著有《默庵集》五卷 。
安 童:(公元?~1293年),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 。元朝前期政治家 。
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 。安童尊礼汉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忽必烈命安童从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叛乱的西北诸王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变,将那木罕送交术赤系后王忙哥帖木儿,将安童送交窝阔台系后王海都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被放还,仍为中书右丞相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重立尚书省,中书省形同虚设,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宠信,被迫辞职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逝世 。
安 伸:(生卒年待考),淄川人 。著名明朝大臣 。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 。著有《柱史草》等 。
安 盘:(生卒年待考),嘉定州人(今上海),著名明朝大臣 。
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 。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
安 传:(生卒年待考),淄川人(今山东淄博) 著名明朝大臣 。
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 。著有《蛩音集》 。
安 昶:(生卒年待考),江苏金匮人 。著名清朝书法家 。
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
安金藏:(生卒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乐工 。
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
安禄山:(公元703~757年),本名轧荦山(一作阿荦山),母突厥人,营州柳城杂胡人(今辽宁朝阳) 。唐安史之乱的祸首 。
安禄山少孤,本姓康,后随继父改姓安,名禄山 。初为边境互市牙郎 。安禄山骁勇机智,熟悉边地情况,又善逢迎,手段狡诈,初得幽州节度使张守赏识,继得唐玄宗宠信 。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 。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