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撙歌此曲。(此)( 二 )


与先贤们穿越时空的对话 , 会让我们不再孤独 。
毕竟 , 在过去的时光里 , 有人与我们同历苦痛 , 共赏风华 。
高山流水遇知音 , 诗词里有着过去的自己 。
依黄山谷的说法 , 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 , 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 。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之美 , 而是指内心的的广度与深度 。
张潮的《幽梦影》曾言:“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 , 以鸟为声 , 以月为神 , 以柳为态 , 以玉为骨 , 以冰雪为肤 , 以秋水为姿 , 以诗词为心 。
”诗词于我们 , 是心灵的滋养 。
读诗词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精髓
一、首先关注诗歌的题目 在诗歌鉴赏中 , 对诗歌的题目进行关注 , 有时会获得出乎意料的帮助 。
如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的诗题就直白地告诉我们 ,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作 , 再对诗歌的内容细加分析 , 我们就清楚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 题名点明时间、地点 , 为我们理解内容作了铺垫 。
白朴的《天净沙·秋》题名交代了作者所描写、咏叹的季节 , 为我们的分析指明了方面 。
可见 , 分析诗歌不能忽略从题目入手 。
二、其次关注诗歌的作者 诗歌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 , 它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 , 也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推行新法受到挫折 , 辞去宰相职务 , 回到金陵家中闲居时所作 。
当时的王安石绝口不提国事 , 终日的游山玩水 , 关心农事 。
诗歌描写了诗人所居住的乡间优美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乡村生活 , 反映了诗人在辞去一切杂务退隐后的淡泊与宁静的心情 。
不了解作者的这段经历 , 也许你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在褪尽繁华过后的悠然与宁静 , 也许也就将这首诗当作是一首普通的描写山村景物的诗歌来赏析 。
另外 , 分析诗歌 , 如果能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 也会对我们鉴赏诗歌带来一定帮助 。
如我们了解了苏轼“词开豪放一派” , 那么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就易如反掌了 。
了解了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切 , 那么理解《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又有何难处呢? 当然也应该注意的是 , 所谓风格 , 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 , 并非没有例外 。
比如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之首 , 但是他的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却是写得清丽温婉 。
三、再者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去理解诗歌 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是想象和联想 , 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创造意象 。
那么 , 要理解诗歌 , 也要凭借想象和联想 。
这些想象和联想很可能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在理解这句诗句的时候 , 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 , 马上就会在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沉船旁边 , 有千舟扬帆驶过;老病倒下的枯干前 , 有万树郁郁葱葱” , 再展开联想 , 作者不会只是在说“沉舟”和“病树”吧?对了 , 应该说的是作者本人对未来人生的一种信念 。
再联系之前对仕宦沉浮、世事变迁的感慨 , 我们读出了作者情感的转变 , 也读出了作者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意志 。
读诗词多的亲,你们最喜欢的古代诗词是什么,来分享吧
个人觉得这几首最好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