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

近日 , 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 , 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转发 。“三尺讲台 , 只为传承 。虽不能至 , 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 , 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 。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 , 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 , 潘鼎坤便与讲台结缘 , 一站就是60余载 , 直至90岁高龄 , 依然在为大学生做“我爱微积分”等专题讲座 。在他的讲述中 , 枯燥的数学原理变得生动鲜活:他用“以猪寻猪”的故事 , 让学生理解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的奥妙 , 还会引用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这一次 , 潘教授没有讲自己的专业——高等数学 , 而是选择“ 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 。“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 。”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的他 , 看到一些出版物上的诗词时 , 常会皱起眉头 , “平仄都不对” 。
为了讲好课 , 潘教授认真地准备了好几个月 , 讲稿写了厚厚一沓 。自嘲“班门弄斧”的他 , 为自己找了一个强大“后盾”——《中文大辞典》 。他将《中文大辞典》中关于诗词格律的内容进行了“翻译” , 用毛笔誊写了绝句、律诗平起式、仄起式的写法 ,  在可以不严格遵循平仄规律的地方都画上了红圈 。

【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

“其实 , 数学与诗歌具有相似性 。”在潘鼎坤看来 , 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 。数学表达自然规律 , 诗歌表达人的意志情感 , “两者都很抽象 , 但都表达得十分深刻、准确简洁 , 而且都强调对称美” 。
一身穿了多年的藏蓝色中山装 , 一只随身携带的放大镜 , 还有一口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5月16日下午 , 拄着拐杖的潘教授刚走进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 , 便迎来了热烈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报告 , 他始终站在讲台上 , 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 , 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 , 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他不用麦克风 , 中间不休息 , 没喝一口水 。四块黑板擦了写、写了又擦 。记不清讲稿内容时 , 他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没有人主持开场 , 预定时间里 , 他讲完了全部内容 。
讲座结束 , 慕名前来的师生围在了老教授身边 。他们中 , 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 , 有坐校车从另一个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 , 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老校友 。“老师的课 , 传达着浓浓的师者情怀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一名青年教师说 。
“我没有心脏病 , 也没有高血压 , 每月都领退休金 , 不干点什么 , ‘一把火’烧了挺可惜的 。”一次辅导讲座上 , 潘鼎坤对学生说 , “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 , 也是最留恋的地方 。只要你们愿意听 , 我愿意一直讲下去 。

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和物理定理《山村咏怀》
作者:邵雍
朝代:宋朝
体裁:诗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 , “一去”做水平运动 , ”二三“虚指数量多 , 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 , 鲜花朵朵 。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 , 即“里”、“家”、“座”、“枝” , 新颖有变化 , 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 , “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 , “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 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 , 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 , 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 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
古诗词讲数学原理.近日他讲解对联诗词的对称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