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怎么写?( 二 )


《百年孤独》这本书也许我这一生都不能真正的读懂,尽管他那字里行间都透着令人沉闷的孤独,但我依然不会放弃,我会努力的去读它,享受它 。其实孤独是灵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 。他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延却又内涵,孤独时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不能替代的美丽 。
所以,与其逃避,不如享受孤独 。

《百年孤独》读后感怎么写?


《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 。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 。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
孤独是可怕的 。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 。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

《百年孤独》读后感怎么写?


那一年我十八岁,或许是在某个炎热的午后、无精打采的游走在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得与她巧合相遇,从而发现了这本在这之后改变了我读书习惯的书 。
人生而孤独 。从呱呱坠地到抱憾而终,没有人能陪你走过全部的旅程 。在孤独中分享孤独,感受孤独,回归孤独 。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 。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 。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正所谓:“百年孤独” 。
或许越好的书越值得反复阅读 。初读这本书有些枯燥,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让我倍感头疼 。好几次已经读至一半,又翻到第一页重新再读 。第n遍的时候,当我将情节全部理顺,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 。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 。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 。无端去世的雷梅黛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 。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 。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