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怎么写?( 三 )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 。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

《百年孤独》读后感怎么写?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三篇
篇1:孤独的意义
孤独,就像夜之黑暗一般渗透在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中,等待着现代文明真正降临马孔多的那一天,历史的黑暗被撕破,迸出黎明的金光 。
孤独的灵魂,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顾旁人地对于权力的痴迷和他对自尊心的无尽追求;是何塞?阿尔卡蒂奥这个他人眼中的“疯子”对于先进文明、科技的痴狂;也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二世鲁莽行事,最后在“自由党万岁”的怒吼中被击毙的悲怆……性格为他们埋下孤独的种子,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是种子滋长的温床……似乎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倔强、专注;而何塞?阿尔卡蒂奥都拥有非凡的创造力 。
在极度落后的马孔多,宗教观尚停留在中世纪神学桎梏中、而政权掌握于高度集权的保守党派中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孤独——对于自尊心的无尽追求,驱使他献身于战争,也使自由党在焦灼中与保守党实力相当,在政府机构中获得一席地位 。
同时,好几代的布恩迪亚子嗣都愿意沉着于小黑屋中没日没夜地探索,那种永远燃不尽的动力好似就从布恩迪亚上校儿时触碰到冰块时那样兴奋而笃定 。在处于利用通灵术治病的年代,他们曾积极地向现代化之岛进发,却又由于身旁重重的落后之暗礁,使旅程在百年中结束 。
这种孤独像极夜中闪过的极光那样明亮、却又短暂 。我相信,马孔多的人们会在某日忆起这个孤独与没落的家族的 。就如同天空亲吻极光的那一刹那,天空惊诧了,他为极光的美与力量倾倒 。
这种不顾人类主流价值取向的,看似有些执拗的孤独,带给了人类精神怎样的发展?这又是怎样的一股力量,使人类冲破重重阻碍,选择坚守他们最初的梦想,选择当自己人生的缔造者?
纵观古今,有太多个如布恩迪亚家族一般拥有孤独灵魂的人类使我们难以忘怀 。
苏格拉底,这位衣衫褴褛的智者,不厌其烦地为雅典城邦的子民进行着哲学普及,却最终被自己所流连的那群人民送上了审判席 。历史造就了他的孤独,但也换来了他身后的精彩 。他构筑的哲学理论体系,如归纳和定义、辩证方法、哲学家的使命感都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基 。
李鸿章,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好似暗淡社会中的一缕星光划过,将孤独诠释得凄美却动人 。他创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策划、建立唐胥铁路,无疑为中国工业进程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剂,然而他也因同诸多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而遭来诸多骂名,殊不知这背后他所承担的责任与忍受的痛苦 。诚然,他具有局限性,但是他坚守的孤独无疑是饱含现实意义的,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