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文章插图
积极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 , 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 。
扩展资料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 , 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 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这是八股取士,不是科举制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存在即合理” 。科举制之所以历经多次停废磨难 , 却被历代君主所采用来选官取仕,并最终存在了1300多年,必然有其科学性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公平公正,唯才是举
科举制自隋唐建立,历经各朝各代的改革,至清代时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试制度:“糊名” , “誊录”,“锁院制”等制度有效地约束了考生的作弊行为;“别头”考试则把考官的亲属交给吏部的考官去负责考试;清代为抑制“缙绅之家多占中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 , 又有了“官生卷” , “民生卷”之分 。这对各省乡试中有权势者的行贿作弊是一种有效的限制 ,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有才干的清寒人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取仕这一制度本身,就其公正性而言 , 与世袭制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科举制的实施促成了学校的出现 。从汉代建立的太学到宋代的“三舍法”取仕,四大书院及明清时的乡村社学和义学 , 这些教育场所培养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正如余秋雨所言:“科举以诗赋文章做试题 , 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的文化素养 。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 。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 。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 , 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