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六 )


) 3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 3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 36.《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3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 38.《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 39.《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人物我两忘境界的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40.《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的理想...
如何赏析古诗词?初一的 诗歌鉴赏方法作者:王军容 高春奇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 。
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 。
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 。
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 。
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 。
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 。
全诗感情深沉 。
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 。
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 。
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
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 。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
2000年春季高考 。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
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
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
2001年第8题 ②表达技巧:互文、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