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及译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着一壶小酒,沉醉在美景之中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