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喻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1. 寓情于景(或物),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相当于“赋比兴”中的“比” 。
  2.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相当于“赋比兴”中的“兴” 。
  3.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表现手法有哪些?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有什么区...用典,修辞(拟人 比喻 对偶 ····),直抒胸臆,相对的是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没有区别),托物言志等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对比,衬托,远近结合,还包括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喻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是什么?怎么做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
你所说的抒情手法属于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
包括直接抒情(也就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
具体区别: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3.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
诗歌鉴赏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垂 柳 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问题:《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技巧指要]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法.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即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它要求作者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想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