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古诗释文和赏析( 五 )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间 。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
锤:捶打,敲击 。
击:撞击 。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
若:好像;等闲:平常,随便青白:指高尚节操 。
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
人间:人世间 。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
请多指教,谢谢!...
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 一、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 。
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1、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2、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
志向、心愿,抒发对 。
愤慨、不满 。
(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
之情) 。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
的不满,或对 。
寄予 。
的愿望 。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
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