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如何写结尾?

古诗词创作中常用下列方法进行结尾:
第一种用景语结尾 。
第二种以情结尾 。以情语结尾,在诗里要注意首尾呼应,词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节奏感等
第三种升华主题的结尾 。在我国古典诗歌写作中,许多诗歌常常采用前面写景、叙事铺垫,而在结尾的地方使主题陡然升华的方法,这也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现代诗时加以借鉴 。
第四种疑问结尾 。采用疑问式结尾,能起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用 。这也是古典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
问首诗的名字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 。
辜负春心①,独自闲行独自吟 。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② 。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
【注释】① 春心:指春日景色引发出的意兴和情怀 。
《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
”王逸注:“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而伤心也 。
”②兰襟:芬芳的衣襟 。
比喻知己之友 。
参见《百字令》(人生能儿)注⑦ 。
【讲解】纳兰性德是极重友情的人,他的座师徐乾学之弟徐元文在《挽诗》中赞美道:“子之亲师,服善不倦 。
子之求友,照古有烂 。
寒暑则移,金石无变 。
非俗是循,繁义是恋 。
”这决非虚美,性德之友确是“在贵不骄,处富能贫” 。
玩本篇词意是为怀友之作 。
其“结遍兰襟”并非夸饰之语,他的确广交游,善交游,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但他对“软热人”则心存憎恶,绝不与那些趋炎附势之辈往还 。
这可以说是他“多情”性格在交友方面的表现 。
不过,重情又往往成了负担,性德有一方闲章,刻有“自伤多情”四字,表明由于“多情”而常常给他带来失落、烦恼和惆怅 。
本篇即是抒写此种情怀的小词 。
【辑评】参见《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辑评一” 。
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诗歌如何写结尾?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题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jié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dàn②澹澹:水波摇荡貌.sǒng zhì③竦 峙:耸立.④星汉:银河.[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特色]《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