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三 )


课后,有老师对我说:“来不及的话,你干脆就不要上下去了 。”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是啊,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应该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了上完整一堂课,即便是评优课也是一样的 。看来,三尺讲台,虽已站了好多年了,可一旦处于领导和同事们的众目睽睽之下,还是缺少一份自然与老练,缺少一份灵活应对的机智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确实,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我的预料,走上“岔路”时,就有点慌,总想着把他拉回来 。备课时认为自己的设计应该是很顺当的,但上完课后发现,设计还不够细致周到,考虑比较多的是学生理所当然的答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 。教师如何灵活地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作为教师精心细致的预设,才能在上课时随机应变,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所以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师特别要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随机处理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
语文评优课虽已告一段落,但给我们语文老师却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5月12日,我进行了《槐乡五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这次的教学过程让我难忘 。因为这次我参加了新教师的全封闭式汇报课 。这次的汇报课让我感受颇深,既有独立备课时的种种困扰,更有教学之后的种种遗憾 。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全文通过写槐乡开满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写出了槐乡的孩子们热情好客,活泼可爱,与槐花的身后情谊 。我这次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主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会本课的10个会读会写的生字和9个只识不写的生字,并且能够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同时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但是等到教学结束之后,我感觉我的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显得衔接不够,有些脱节,如果在第一课时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槐乡的'美,槐乡孩子的美那就能够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更加水到渠成 。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融入情境,在开始的时候,我特别设计了带孩子们游玩五月的槐乡的情境,让孩子们有兴趣去读课文,并在学习中把自己放入文中,去亲身体会这槐乡的美 。考虑到这一课的课文阅读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孩子们可能接触文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我采用了先范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降低难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