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古诗词 罗隐( 五 )


共道牡丹时 , 相随买花去 。
贵贱无常价 , 酬直看花数 。
灼灼百朵红 , 戋戋五束素 。
上张幄幕庇 , 旁织巴篱护 。
水洒复泥封 , 移来色如故 。
有一田舍翁 , 偶来买花处 。
低头独长叹 , 此叹无人喻 。
一丛深色花 , 十户中人赋!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 , 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 , 受到令狐楚的指点 , 学习做奏章 。
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 , 风华正茂 。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 , 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 , 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绵帏初卷卫夫人 , 绣被犹堆越鄂君 。
垂手乱翻雕玉佩 , 折腰争舞郁金裙 。
石家蜡烛何曾剪 , 荀令香炉可待熏 。
我是梦中传彩笔 , 欲书花叶寄朝云 。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 , 《典略》:"夫人在锦帏中 , 孔子北面秘首 , 夫人自帏中再拜 , "环佩之事 然 。
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 , 《说苑》:"鄂君乃揄修袂 , 行而拥之 , 举绣被而复之 。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 , 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 , 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 。
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 , 起联生气涌出 。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 , 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 , 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 , 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
"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 , 十分生动 。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 , 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 , 坐处三日香 。
"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 , 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 , 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 , 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 , 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 , 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 。
纪昀说:"八句八事 , 却一气鼓荡 , 不见用事之迹 , 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 , 把死典用活了 , 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 , 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 , 任为书记 , 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
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 , 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 , 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 , 由长安动身回径原 , 途经回中 , (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 , 恰遇苦雨天气 , 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 , 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 。
诗人回想往事 , 触景生情 , 借牡丹以寄慨身世 , 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
其一下苑他年未可追 , 西州今日忽相期 。
水亭暮雨寒犹在 , 罗荐春香暖不知 。
舞蝶殷勤收落蕊 , 佳人惆怅卧遥帏 。
章台街里芳菲伴 , 且问宫腰捐几枝 。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 , 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 , 水亭暮雨 , 微寒犹在 , 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 。
诗人借牡丹作比 , 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 , 因小见大 , 寄托遥深 。
其二浪笑榴花不及春 , 先期零落更悉人 。
玉盘迸泪伤心数 , 锦瑟惊弦破梦频 。
万里重阴非旧圊 , 一年生意属流尘 。
前溪舞罢君回顾 , 并觉今朝粉态新 。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 , 写到自己被人排挤 。
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 , 先写榴花 。
因为榴花晚开 , 赶不上春天 , 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 , 岂知早开早落 , 更觉悉人 。
三句写花含雨 , 四句写雨打花 ,  希望成空之意 , 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 , 万里阴霾 , 顿非旧圊 , 一春生气 , 荡涤全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