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非物质文化诗词( 四 )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 蒙古族长调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 。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
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
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
古诗词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的 。

【描述非物质文化诗词】

从文物的范围来看※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
※历史上各时代真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
※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几项展开全部 《中国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9项,它们分别是 1. 昆曲; 2. 古琴艺术; 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 蒙古族长调民歌; 5.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6. 南音; 7.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 侗族大歌; 10. 粤剧; 11. 格萨(斯)尔; 12.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 热贡艺术; 14. 藏戏; 15. 玛纳斯; 16. 花儿; 17. 西安鼓乐; 18.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 中国书法; 20. 中国篆刻; 21. 中国剪纸; 22.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 端午节; 24. 妈祖信俗; 25.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 呼麦; 27. 羌年; 28.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
古琴艺术,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 。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 。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 。
热贡艺术,这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