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 二 )


本书的英文版诞生于19xx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理论方兴未艾,同时印刷文化史也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达恩顿决心围绕《百科全书》撰写从下往上看的启蒙运动史 。这其中涉及到了经济和技术的历史、印刷工人的历史以及图书管理和广告的历史,等等 。在达恩顿看来,印刷工并非“只是没有个性的下层工人……就像狄德罗把自己的灵魂贯注进《百科全书》的文字中去一样,他们也把自己的个性印在了百科全书的书页上” 。对劳工、印刷技术以及商业运作的关注,都是建立在广博的史料基础之上的 。作者仔细考察了印制《百科全书》的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遗留下的全部文献,对这些庞杂无序、晦涩难懂的史料的精心梳理,体现出作者非凡的洞察力 。另外,早年担任采访人员的短暂经历,也使作者对出版史的观察更加敏锐 。这些条件促使此书在出版当年就荣获了美国历史学会的LeoGershoy奖,并成为出版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


《启蒙运动的生意》——仅看书名就令人感到好奇:启蒙运动向来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哲人的天才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与有利可图的生意何干呢?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欧洲文化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通过追踪被视作启蒙运动象征的《百科全书》的出版、修订及销售过程,从社会史、图书史、商业史等角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启蒙时代 。本书的核心人物并非《百科全书》的著名主编狄德罗,而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传媒大王庞库克及其合伙人 。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百科全书》才有了更多廉价的版本,并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大规模传播,从而到达了普通读者的手中 。
达恩顿为《百科全书》做传,将其“生平”的方方面面(如造书、传播、盗版)都专立章节一一勾勒,并展示出启蒙时代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构筑了与《百科全书》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世界 。我们看到:善于钻营的书商与法兰西学院、科学院的院士们打着交道;出版商之间展开贸易战、进行磋商、达成妥协;商人们为纸张供应绞尽脑汁,为瓜分利益陷入分裂 。居于这个世界中心的正是庞库克,他的一生就是一则传奇 。学徒出身的他,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摇身变成了出版业的巨头 。在其职业生涯中总共投资过16种报纸,还出版了大量多卷本图书 。当时的出版商多趋于保守,总通过出版经典、法律文集和宗教著作获取稳定但有限的收入 。庞库克则不同,他敢于向新书和大套的书投资 。为了降低这些生意的资金风险,“他建立合伙关系,出售股份,形成复杂的借贷关系” 。总之,他为图书贸易注入了企业家的精神 。在庞库克及其合伙人的经营下,《百科全书》迎来了澎湃的定购洪流,在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