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读后感怎么写?( 五 )


可见欧阳修在当地的声望还是很好的 , 号召力不错 , 更显出他统治方针的正确和当地民风的朴实 。当地人和太守不分彼此地位的差异 , 共饮而乐 , 更见得其当官当到了极致——与民同乐 。我以为便是如此 , 这一段有一些为自己歌功了 。而我最爱的第四段 , 从醉眼中看到的景象果然不同——声形兼备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上完此段的当天 , 在我骑车回家的路上 , 居然真的就有一幕醉了的夕阳景在等我 。橘红的光撒在每一处 , 又好像随风动起来了 。霎时 , 橘红 , 金黄和说不出的颜色交织在一起 , 似在流淌 。我醉于期中了好久 。对于其中淡淡的愁绪 , 我总认为我是有的 。欧阳修虽然快乐 , 但终是与永州人不同 , 这种格格不入的反差 , 也只能溶在酒里了 , 而我——与别人不同之感与日俱增 。
白天我与同学嬉笑怒骂 , 到了晚上却有说不出的孤寂 , 害怕面对自己 。这种东西我不可能溶在酒里 , 呵!那就溶在成堆的作业中了 , 呵! 也许随着我阅读数量的增加 , 《醉翁亭记》的地位可能会被动摇甚至颠覆 , 但我只可会记着它给我带来的感受 , 因为这是我最初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 提到他 , 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 , 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 , 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 , 有景物的描写 , 人事的叙述 , 情感的抒发 , 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 。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 , 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 , 其西南诸峰 , 林壑优美 , 望之蔚然而深透者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 酿泉也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也 。” 这儿的山 , 没有嶙峋怪石 , 没有岩绝壁 , 这儿的水 , 不是惊心动魄之水 。山 , 委纡起伏 , 布满了茂盛的绿荫 , 幽深秀丽 , 静静地绵延环绕;水 , 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 , 潺潺而下 , 泠泠悦耳;还有一亭 , 四角翘起 , 像鸟一般 , 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 , 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 ,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 , 产生了愉悦的感受 。另一段景物描写 , 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仁者 , 山间之朝幕也 。野若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 , 傍晚聚扰来的烟云 , 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 , 夏季苍翠的绿树 , 秋季洁白的霜色 , 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 。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 , 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 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又最高 , 故自号曰醉翁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 , 后者应 ,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 ,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 , 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 非丝非竹 , 射者中 , 弈者胜 , 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哗者 , 众宾欢也 ,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 。” “已而 , 夕阳在山 , 人影散乱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 , 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 , 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 , 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 , 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 , 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 , 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 , 不禁心旷神怡 , 宽辱皆忘 , 一切人世间的荣辱 , 烦恼都置之脑后 , 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 , 尽兴畅饮 。结果 , 周围歌声缭绕 , 人们起坐喧哗 , 而他却“颓然乎其间” , 醉态可掬 , 欲起而不能了 , 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 , 人事的叙述 , 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 。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 , 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 , 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