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诗词( 二 )


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 。

【陈与义 诗词】

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 。
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
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 。
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
”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 。
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 。
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
”高宗曰:“然 。
”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 。
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
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资料 。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 。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
存词19首 。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
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
…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
陈与义亦擅词作 。
〔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 。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描写菊花的诗句《九日赏菊》黄花不负秋,与秋作光辉 。
夜霜犹作恶,朝日为解围 。
今晨岂重九,节意入幽菲 。
孤芳擅天地,众卉亦已微 。
殷勤黄金靥,照辉白板扉 。
洁酒欲寿花,孔兄与我违 。
清坐绝省事,未觉此计非 。
夕英岂不腴,骚人自难肥 。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