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苦古诗词( 三 )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 , 字公垂 , 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
唐代诗人 。
【写出关注民生疾苦的古诗文两句就够了】作业帮以家为家 , 以乡为乡 , 以国为国 , 以天下为天下 。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 , 忠也 。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 , 不求富贵 。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
7.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我国古诗文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观刈麦 时为盩厔县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 ,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 , 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
这首诗叙事明白 , 结构自然 , 层次清楚 , 顺理成章 。
诗一开头 , 先交代背景 , 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 , 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 , 脚下暑气熏蒸 , 背上烈日烘烤 ,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 , 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
写到此处 , 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 , 手里提着破篮子 , 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 , 如今无田可种 , 无麦可收 , 只好靠拾麦充饥 。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 , 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 , 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 , 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
今日的拾麦者 , 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 , 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
强烈的讽谕意味 , 自在不言之中 。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 , 感到惭愧 , 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 ,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白居易写讽谕诗 , 目的是“唯歌生民病 , 愿得天子知” 。
在这首诗中 ,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 , 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 , 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 手法巧妙而委婉 , 可谓用心良苦 。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 , 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 , 娓娓动听 。
而且 , 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
在《观刈麦》里 , 他虽然着墨不多 , 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 , 描写得生动真切 , 历历如画 。
不仅写了事 , 而且写了心 , 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