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苦古诗词( 四 )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 , 颤栗了 , 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 , 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
象“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 , 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 , 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
值得称道的是 , 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 , 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 , 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 , 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 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 , 深入底蕴 。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 , 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 更能震撼人心 。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
他在诗歌创作中 , 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 , 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 , 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 , 感到自己没有“功德” , 又“不事农桑” , 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 , 到年终还“有余粮” , 因而“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 十分难得 。
这样一种对比 , 真是新颖精警 , 难能可贵 , 发人深省 , 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
悯 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  秋 收 万 颗 子 。
四 海 无 闲 田 ,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 , 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以“春种”“秋收” , 概写农民的劳动 。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 , 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 , 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 , 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 , 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 , 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 , 在丰收的年头 , 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 , 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 , 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 , 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 , 字公垂 , 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
唐代诗人 。
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 遍身绫罗者 , 不是养蚕人
有没有既描写人间疾苦又表达抱负的古诗1、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悲伤 。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 , 荒于嬉 。
——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 , 寸金难买寸光阴 。
——《增广贤文》 4、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子?修身》 6、青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
——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 , 万里犹比邻 。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 杜 甫《望岳》 12、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