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的诗词曲( 九 )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