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二三里诗词

一望二三里诗词

一望二三里古诗原文无题作者:徐再思 (元)一望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楼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徐再思 , 元散曲家 。
字德可 , 号甜斋 , 嘉兴(今属浙江)人 。
其小令多写江南风物和闺情 , 风格清新秀丽 。
与贯云石(号酸斋)齐名 , 后人合辑其作品 , 称为《酸甜乐府》 。
古诗《一望二三里》1.出自:《山村咏怀》展开全部2.原文: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1.出处:邵康《山村咏怀》2.释义: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 , 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 , 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
3.赏析:“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 , “一去”做水平运动 , ”二三“虚指数量多 , 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 , 鲜花朵朵 。
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 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
4.作者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 , 字尧夫 , 自号安乐先生 , 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 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 , 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
30岁后游河南 , 隐居苏门山 , 人称百源先生 , 死后谥康节 , 又称康节先生 。
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
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诗词;一望二三里,门前四五家,全诗是什么?这首诗就叫《一望二三里》作者已不可考~一般都写作“佚名”或“无名氏” 其实这首诗可以算作故时流传下来的 , 题目已不可考 , 或是干脆就没有名字 , 《一望二三里》也是后人取的 , 就像很多古文都是只取前两个字一样 。
有2中说法 , 一个是“一望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门前六七树 , 八九十枝花”还有一种是“亭台六七座...
语言教案小班“一望二三里”古诗教案怎么写?活动目标: 1.让学生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 , 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 , 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
2.让学生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
3.增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
活动准备: 1.让小朋友拿一到十的卡片 。
2.幼儿用书:《一望二三里》 。
3.可敲击出柔和声音的木筷、积木 。
4.课件 。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 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这段音乐好听吗?你感觉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古诗 ,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欣赏一下吧!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
1.教师第一遍朗诵时 , 运用手势、速度缓慢地进行 。
当说到数字时 , 手指点相应的字 。
2.分析诗中内容 。
(三)出示幼儿用书画面 , 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画面的意境 。
1.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
2.引导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
3.借助幼儿用书画面以及动作、语言 , 逐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 重点让幼儿理解“望”、“烟村”等词义 。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
教师:这首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四)教师借助动作引领幼儿学念古诗 。
(五)用多种游戏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 , 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语言区可安排幼儿分个别或小组背诵诗歌 。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望二三里》 , 理解诗歌的意境 , 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
于是我在活动准备中特意增添了相应的字卡和图示 , 在活动的相应环节给予幼儿适当的语言提示 , 帮助幼儿借助字卡来记忆每一幅图的内容;还有就是活动环节一经过调整后组织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
通过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将幼儿两两讲述改为师生共同讲述后 , 幼儿在老师的言语带领下讲述得更是带劲 , 再加上讲述时教师对个别表现突出幼儿的及时表扬 , 更增强了幼儿大胆讲述的信心;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率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