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诗词)( 四 )


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
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 。
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 。
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 。
...
趣味语文题2.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