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海关的诗词( 四 )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 。
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境,对山海关景物充满向往之情 。
二、明代后期的山海关诗多写战争 。
隆庆至万历初年,爱国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镇长城一线长达16年 。
他曾率兵出关作战,写了《出榆关》诗:“前驱皆大将(大将,炮名),列阵尽元戎(元戎,炮名) 。
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反映了当时军威之壮 。
万历中叶,女真族崛起,东北多事,黄洪宪《山海关》诗:“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 。
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
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
”表达了作者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 。
明末,山海关有督师、经略常驻,统率重兵与后金(清)作战 。
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写的《重登山海关城楼》:“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 。
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 。
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 。
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过 。
”抒发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未酬的感慨 。
三、清代前期的山海关诗作,多反映时代的巨变、民生疾苦及个人遭逢,语多沉痛 。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五言长诗《山海关》是一首怀古诗 。
全诗36句,前10句写山海关的始筑及险要的地理形势;中16句,叙述明清之战及名将对山海关防务的经营;后10句,写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及明亡后山海关环境的悲凉 。
风格古雅平实,慷慨生哀 。
陈天植、王模的诗则是把山海关作为一个古战场来凭吊,抒发对李白成农民军与吴(三桂)清联军鏖兵的感慨:“疆场百战地,烟火几家残”(陈天植《山海关》);“荒沙寒白骨,新鬼啸黄泉”、“前年百战地,遗恨至今存”(王模《榆关》) 。
尤侗的长诗《出关行》真实地反映了清初京畿闹饥荒,清廷招募穷苦百姓经由山海关向辽东移民,百姓扶老携幼,哭泣上路的情景:“出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 “白头龙钟扶老翁,红颜伶俜携儿童”;“亲戚坟墓天一方,惜别临歧泪如雨 。
”清初,发配到东北的文人路经山海关多有抒怀之作 。
如诗僧函可流放沈阳时写的《宿山海关》诗:“重关犹未度,破衲早生寒 。
大海依然险,危峦空白攒 。
乡书万里绝,鼓角五更寒 。
敢望能生入,回头仔细看 。
”诗人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写的《出关》诗:“边楼回望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
”都深沉地表达了对中原故国的依恋 。
四、清代中叶以后,写山海关的诗相对较少,但也有些诗连着时代风云 。
萧德宣的《山海关杂咏》组诗吟咏了鸦片战争前夕山海关的风土民情及军事政治情况:“小车轧轧独轮摧,男女咨嗟面色灰 。
问是贫民勤服苦,一年一度出关来” 。
“副军独领驻防营,坐拥辕门大纛明 。
一片荒凉南北翼,最无生计是旗兵” 。
鸦片战争前夕,思想家魏源写了《山海关》五绝;“严城当子夜,百道起边声 。
岛屿天风起,如闻鸭绿兵 。
”正确预见到帝国主义将对我国进行武装侵略,表达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山海关古诗1、《山海关》展开全部明 闵的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
长城远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
2、《塞上曲·送王元美》明 李攀龙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关大海流 。
马上白云随汉使,不知何处不堪愁 。
3、《山海关》黄洪宪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
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 。
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明 。
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 。
4、《出榆关》明 戚继光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 。
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 。
5、《重登山海关城楼》明 孙承宗甲胄诗篇少,乾坤戎马多 。
幻仍看海市,壮拟挽天河 。
塞上人先老,山头月奈何 。
群雄骄语曰,一剑几经过 。
《重登山海关城楼》抒发了人生易老、报国任重、壮志未酬的感慨 。
...
求描述山海关的文章 --- 山海关--- --------------------------------------------------------------------------------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 。
它像一条巨龙,越荒漠穿草原,盘旋在高山之上,游走于黄河岸旁和渤海之滨,它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成,历史两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