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盛唐的诗词

体现盛唐的诗词

盛唐诗歌的特点1 [转帖]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袁行霈 一、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 。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
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 。
(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 。
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
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 。
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 。
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 。
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
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 。
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 。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
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 。
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 。
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
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 。
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 。
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 。
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 。
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 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 。
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颜真卿的楷书在庄重严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