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干啥的,除夕是干什么的

1、除夕是干什么的 2021除夕是2021年2月11日 , 星期四,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 具体时间是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里,各家各户都要准备美馔佳肴,祭祀祖先,在外漂泊的人也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 。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 , 有旧岁至此而除 , 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 ,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年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
除夕的传统习俗
1、燃爆竹
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燃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2、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
此外 ,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3、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祭祖是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数人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 , 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
4、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