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发现了身边事物存在的无穷奥秘,学会了如何留心观察生活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下面,媛媛妈带大家一起来复习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点和课文重点句段的理解 。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生字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形近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多音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近义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反义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词语搭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特殊词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重点词语解释: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描写花草的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日积月累: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第二部分 课文理解
13课《花钟》
1、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列举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说明发现 。然后分析其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1)、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2)、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最后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文章插图
2、 欣然怒放:①生气,愤怒;②形容气势很盛 。
含笑一现:①现在 , 此刻;②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
3、辨析词语:
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适合) 。
晚上九点左右,昙花向人们(展示 展现)美丽的笑脸 。
我们(留心 细心)观察 , 就会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
4、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14课《蜜蜂》
1、课文作者是法国昆虫(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作者此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2、从《蜜蜂》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法布尔是一个做事严谨,实事求是的人 。
3、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 (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飞回原处 。(尽管)它们逆风而行,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地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孩子对关联词的掌握 。
4、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 。它们就会跳(圆舞);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 , 它们就跳(摆尾舞) 。(详见课文后的资料袋)
15课《玩出了名堂》
1、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 , 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 , 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 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以“玩”为线索 , 以“名堂”为中心 , 告诉了我们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
2、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 。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 , 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 。
3、《玩出了名堂》中的“小人国”指的是(微生物的世界),“居民”指的是(微生物),“玩具”指的是(显微镜) 。读了列文虎克的故事,我知道了(在玩耍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学了这篇文章,我知道(细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 。(详见课文后的资料袋)
16课《找骆驼》
1、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 。人物两个:商人和老人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 。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
《找骆驼》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到走失的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多观察、多思考 。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判断骆驼左脚有点跛;根据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 判断骆驼驮的是这两样东西;根据骆驼啃过的树上留下了牙齿印 , 判断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
2、读了《找骆驼》的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老人,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左脚跛)、(左边驼蜜右边驮米)、(缺了一颗牙齿) 。他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 , (右边深左边浅) , 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 , 右边有一些(米),就知道骆驼左边驼蜜右边驮米) 。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
总结:第四单元的课文告诉我们大自然里有许多的奥秘:
《花钟》一课让我知道了花儿在不同的时间里开放及其原因;
《蜜蜂》一课 ,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试验,告诉我们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 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玩出了名堂》一课中,荷兰的列文虎克玩得执着,玩得坚持不懈 , 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找骆驼》里的老人真是一名搜集细节、科学推理的神奇高手 。我还知道,鲁班观察带齿的草叶 , 发明了锯子;牛顿观察落地的苹果,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瓦特观察水烧开的壶盖,发现了蒸气机……
———我是华丽的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