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养殖什么昆虫销路好


水产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养殖什么昆虫销路好

文章插图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昆虫不仅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优质能源,还能为人们创造可观的财富 。
贵州省安龙县山林茂密 , 植被覆盖率高,具备了胡蜂养殖和培育的得天独厚条件 。农户养殖的蜂蛹尤其受消费者的青睐 , 成熟的胡蜂还可以用来泡酒 。
邓志美,46岁,安龙县者要村村民,一直从事渔业养殖 。偶然从路边卖蜂蛹的乡邻口中得知养蜂收益高 , 嗅到商机的她2017年就开始了解胡蜂(黄蜂)养殖行业 。几经打听后跑到云南师宗公司学习养蜂技术 。三年后,在完全熟悉了养殖技巧后,邓志美和和师兄黄忠贤在家乡的小河边附近投资建起了一个胡蜂场 。
她养殖的蜂群单价卖到800到1200元,蜂王约50元一只 。靠出售标准蜂群和蜂王获得收益,邓志美每年收入近100万余元 。
起初 ,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 , 邓志美偶尔会被胡峰蛰伤 。她说,“看到手上被胡峰蜇咬的肿包和伤口结痂后留下的疤痕,我心里也很难受,但我告诉自己有舍才有得,舍得付出才会有收获 。”
“一窝虎头蜂一年可产约60斤的蜂蛹,按目前市场价计算,可收入6000多元 , 如果再培养为成年蜂 , 用于泡酒,收入还能超过1万元 。”她觉得,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
邓志美采取人工蜂箱育巢(大棚养殖)和林间放养两种形式 。2021年,邓志美养殖大棚里的蜂群遭遇病害突然都死了,向朋友请教经验后 , 今年她严格控制棚内卫生标准,以及进棚参观的人数,做好杀菌消毒工作,今年的蜂群长势喜人 。她感慨:“健康的标准蜂群离不开精心的管理和足够的食物 。”
据邓志美介绍,胡蜂具有肉食性,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市场供不应求,客户都会上门找订购 。
未来她还打算制作煎炸类的蜂蛹熟食和冰冻蜂蛹,进行多渠道销售,让更多顾客吃到这一风味美食 。
目前 , 邓志美和管护工人们正在给胡蜂做越冬准备 。冬天,胡峰用的是木制越冬筒,木筒有透气性,能为其创造野生、温暖的生长环境 。
胡峰养殖户杨朝磊也是黔西南人,他在邓志美那里学会了养殖技术 。他养的优质蜂群一窝可以卖到几千上万块钱 。杨朝磊认为,养殖胡蜂投入少见效快 , 经济收入高 , 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的产业 。
在贵州省凯里市,炸蚂蚱也是一道喜闻乐见的下酒菜 。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蚂蚱、马蜂等“一村一品”特色养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
据凯里供电局派驻棉花村第一书记刘开福介绍,2019年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里引进东亚飞蚂蚱品种 , 带动12名村民每年增收1-2万元 。目前该村已有3个大棚,养殖300斤蚂蚱,
刘开福说:“初期大棚内每天投放草料300左右,等到蚂蚱长到2-3公分的时候 , 每天投放草料增加到900斤左右 。相比富含高蛋白的蜂蛹,炸蚂蚱就是一盘简单的下酒菜,主要销往凯里市区各大酒店和周边村寨用作红白喜事的配菜 。营养价值和菜品重要程度不及蜂蛹高,价格也就相对低一些,一斤卖40元左右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的一份报告,饲养昆虫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计策略,同时购买基本养殖设备的成本都不高 。报告还提到,昆虫不仅可以在野外采集,也可以一般由农户养殖、加工和销售 。经营昆虫养殖可以直接改善饮食,并通过销售可食用昆虫产品增加现金收入 。(采访人员 陈美玲 杨军 编译 王瑾)
【水产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养殖什么昆虫销路好】原文见11月3日中国日报2版2条,英文链接:***.cn/a/202211/03/WS63630015a310fd2b29e7ff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