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名师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点击“绿标”免费收听 坐在家里上名师重点学校!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

文章插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 , 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 。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 。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 , 于是倍感亲切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 , 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 。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 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 , 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 , 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 , 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真的 , 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 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
2.词句解析 。
(1)对句子的理解 。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 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 。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 。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 , 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 。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 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 , 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 , 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 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 。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
(2)对词语的理解 。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 , 名望很大 。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
三、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 。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 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 。概括地说 , 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 , 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 。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 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 , 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 。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 , 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 。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ù笞匀皇敲篮玫模?只有你出了门才能体验得到 。“就” , 这里有“马上、即时、一下子”的意思从全文看,这是夏季,闷热的屋子中走出来,与微风撞个满怀,是怎样的清爽?再加上嗅到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清香的气息,怎能不爽?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撞”,冲撞、撞墙、相撞,意思是冲打、碰击,这可不是好事情 。但是,作者在这里用“撞” , 用的是意思是“相遇”了 , 而且 , “满怀”都与微风相遇了,这倒是内心渴求的事情了 。)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
?。ㄗ髡哒饫锪昧巳觥安弧?nbsp;, 然后用了一个“就” , 这里的“就”与前面不同,是“只是、仅仅”的意思,三个“不”与一个“就”对比起来 , 强调了“好心情的唯一” 。这段话,都是短句,一个核心意思是“独自”,除了自己内心装的东西,什么都不带,而且作者不想遇到任何他人“三不一就”,还要选择“幽径”,这是怎样的一个“独自”的追求啊 。)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 。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 , 唯有你依然如就 。
?。耄?是作者在本文运用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看到老桥,作者想到了德高望重的老人 。想到了时光变迁,物影变化,唯有老桥依然如故 。老桥怎么可以德高望重?几百年了,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这不是德吗?永远无私的助人,这不是德高吗?几百年了人、鱼、月,波光、岁月、泡沫,都见证着老桥的无私助人之德,能不让这世界的所有生灵都感动吗?这样的老桥,怎能不成为作者的老朋友?这是作者内心对做人的追求?。?
在这段话中,作者选用了以“三”代多的写法 。“人影、鱼影、月影”,没有别的影子?有,但是作者没写,而你能读出来;“岁月、波光、泡沫”都在变化,没有别的在变化?有啊,但是作者没写,只选了这三样做代表 。这是“以三代多”,两个句子,每一句对事物特点的介绍用词格式一样,形成了语句的结构工整之美,读起来节奏分明的很 。)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 , 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 ,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 , 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ǔ死锨?nbsp;, 山林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鸟儿、露珠、每一棵树 。作者怎么不写鸟儿、露珠、每一棵树木都欢迎我的到来?不,这样,就没有了每一种事物给“我”的独特感受了:鸟儿是鸣叫的,那声音在呼唤我;露珠是发光的,所以是交换眼神;树木是翠绿的,所以是“送来无边的青翠”,作者这样写,在表达着每一种事物成为我朋友的独特方式 。
因为是无边的翠绿,因为每一棵树都望着我,所以,我陶醉在其中,产生了神奇的相象 , 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变成了树,这就是陶醉,全身心的融入到森林之中 。全身心陶醉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美妙的情形?。。?
这山中的一切 , 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 , 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 , 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ㄈ绻凳且皇桌智? ,前面那的陶醉,旋律是舒缓的,而到了这里,节奏开始紧凑、加快 。你听,“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喂” , 连续的五个问候,一个亲切的询问 。五个“你好”所写的内容,句子的结构基本相似,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分明 , 而且,在问候一个“好友”,进行“询问、赞叹”之后 , 马上转入对下一个“好友”的问候,“哪个都是我的好友”,我得逐个问候 。所以 , “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节奏自然要加快 。
【关于山中访友的作者李汉荣的资料】跟上面一个自然段相比较,同样是跟山林里的“好友”对话 , 前面,是好友“问候”我,这一自然段,改成了“我”问候他们 。从情理上 , 叫礼仪,来而不往非礼也 。从写法上,这叫变化 。
每一个有生命的,没生命的,在作者的眼里,都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征,人的有点,让它们有了人的情感 , 人的智慧,人的思考 。写法与内容相互映衬,再进一步诠释着“这里的一切 , 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捡起一朵落花 , 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 , 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 , 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
?。ㄇ骶欢渭贝倜骺熘螅?又转入舒缓,带着作者去思考 , 思考什么?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来源 。作者有落花、落叶,想到了生命旅程的奥秘 , 从石头上想到了生命的源头——生命,是火山带来的 。这里的一切能够给我生命的思考,怎么不能成为我的朋友?作者这里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就好像用一段舒缓的旋律 , 让我们也闭上眼睛去思考 。)
突然,雷阵雨来了 , 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 满世界都是雨 。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艺玖⒅Τ闪丝从甑暮玫胤?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ɑ故窍褚皇浊?nbsp;, 经过舒缓、急促而明快、舒缓之后,如然间再次急促起来,而且,而且,分贝突然提高了 , 乐曲到了高潮阶段,雷声在响 , 雨声在响 。然而,这雷声雨声,并不令人可怕,而是令人振奋不已: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千个诗人在吟咏,这是怎样令人激动、令人心情爽朗的情形!雷阵雨都是好友啊,因为你能让我想象出美好的侠客和醉酒诗人!这里,作者仍然不忘写山——山中访友 , 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好友,下雨了,山石能为我遮挡,这不是好友吗?“谁能说不是” , 这是反问句式,强调了“是” , 强调了天地给我的恩赐,大自然给我的恩赐,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 , 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 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ㄇ鹘肓宋采?舒缓,轻快 , 乐曲渐渐结束 。早晨出发,带着月色回家,到这好心情来,带着好心情和好的记忆归去,明天,照样是好心情?。?
(展开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用比喻、拟人的方式来写联想到的事物和想象中形象;的每个段落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得文章在表达上富于变化;读者本文,就像欣赏着一首乐曲,感受着乐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张弛变化 。这是这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
培优课堂,让学习更简单,更高效 , 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