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

1、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 字子厚,因籍贯河东 , 故有柳河东之称,又因曾任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故又有柳柳州之称 。《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贞符》、《封建论》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由元气构成的 。他把元气当做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认为元气分为阴、阳两种 , 这两种元气的运行、休止、凝结、流动、冲突、枯竭、崩裂、塌陷,决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 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力量的主宰 。
他认为阴、阳、天都统一于元气 , 元气缓慢吹动,阳气流行,则造成炎热的天气 , 元气迅速吹动,阴气流行,则造成寒冷的天气 。阴阳寒热的交替变化,才使得世界万物得以发展 。
同时 , 他还明确指出:“天地之无倪(ni,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 。”(《非国语》)“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天对》)这说明他对宇宙的无限性已有初步的认识 。
2、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 。他认为 , 天、地、元气都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它们同瓜果草木一样,本质上都属同一物质存在,根本不能对人施行赏罚 。人事的功、祸,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所以,人们呼天怨地都是荒谬的 。
他指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 , 皆人也 。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 。”(《答刘禹锡天论书》)即生植、灾荒 , 都是自然现象,而法制、悖乱则是社会现象 , 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变化发展法则 , 因而二者之间不能互相干预 。这就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划分了出来,并且进一步否认了超自然力的天命、神权的存在 。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的发展 。
他指出,古人讲天命神权的目的,是“用诬于无知之氓”(《贞符》) 。就是在于欺骗那些老实的百姓 。力量足的依靠人,力量不足的依靠神 。所谓力量足,就是治国有道,即以德治仁政来安抚百姓,选用贤能来管理国家 。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之所以大力宣扬天命鬼神,是因为本身虚弱无道,只好借助鬼神进行统治 。
3、社会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柳宗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它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 。
他在其著名的《封建论》一文中指出:原始人类因自然压迫而有生产斗争,因制止争夺而建立国家政权法律,从而形成了“封建制”,即世袭的分封制 。封建制的建立,是历史的客观条件造成的,是势所必然,决非圣人的主观意愿所致 。以后封建制为郡县制所代替 , 在柳宗元看来,这也是客观之“势”决定的,郡县制和封建制相比是有其优越性的 。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 , 字梦得 , 因官至太子宾客,又称为刘宾客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 。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刘禹锡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构成的 。他强调,世界上根本没有超越物质形体之外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即使是“空”,也是“有形”的物质存在 。他认为 “空”是一种稀薄细微的物质形态,它本身的存在不妨碍其它物体的存在,它要借助于其它有形的物质实体来表现自己的作用,依靠其它物体来显示其形状 。
决不可由于“空”的形体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否定其存在 。这是因为人的感官的感受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如人在夜间看不见东西,而动物中的猫、狗等却可以看见 。因此 , 用眼睛来观察事物,只能认识那些粗大的东西,只有用理智去考察 , 才能认识人的肉体感官所难以直接感知的细微的物质形态 。
他还突出强调了“理”、“数”、“势”三个重要范畴 。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 。他认为“理”(即规律)是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 。但是,“数”是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势”是事物因其必然性而表现出来的发展的客观趋势 。总之,在他这里,“理”、“数”、“势”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2、“天人交相胜” 。刘禹锡补充发挥了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思想,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学说,力图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区别“天之所能”和“人之所能”,自然界的功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 , 其作用和表现是赋予万物以自然本性,使它们具有强弱的本能,在竞争中强胜弱败;人类社会的功能在于制定礼法制度 , 改造和利用万物,其作用是赋予人们衡量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使是胜非败,善得赏恶遭罚 。
天是有形物体中最大的,人是动物中最优异的 。自然界的功能,人类固然无法胜任,而人类的功能 , 自然界也有所不能胜任 。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之所以无穷无尽,就在于彼此之间既互相取胜,又互相利用罢了 。天和人不过是万物中最突出的 。
3、无神论思想 。以这种“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为根据,刘禹锡还深入分析了有神论产生的根源 。
首先,他以“操舟”为例,说明了有神论产生的认识根源 。他说,在小河里行船,人完全可以控制,这时不论是安全航行还是遇到什么危险,船中人都不归因于天 。“何哉?理明故也 。”是因为人们明白其中的规律 。反之,船在大江大海里航行,不论是安全航行还是不幸沉没 , 或者侥幸脱险,船中人都归之于天,“何哉?理昧故也 。”是因为人们对航海和风暴的规律不了解 , 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掌握 。刘禹锡的这种理昧则信天,理明则信人的见解,应该说是非常卓越的 。
其次 , 他还揭露了有神论产生的社会根源 。生活在社会秩序安定的时期 , 法制严明,人们都知道祸福产生的原因,所以不把恩怨归之于天,生活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期,法制不明,赏罚不定,人们不知到祸福产生的原因 , 所以把本是人为的成败得失都归之于天,这并不是天在干预人事 。在这里,刘禹锡虽然还不可能认识宗教迷信产生的阶级根源,但他把宗教迷信和政治制度腐败,社会秩序混乱联系了起来,这种见解和前人相比, 显然深入了一步 。
满意请采纳谢谢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 ,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由元气构成的 。他把元气当做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认为元气分为阴、阳两种,这两种元气的运行、休止、凝结、流动、冲突、枯竭、崩裂、塌陷 , 决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力量的主宰 。
他认为阴、阳、天都统一于元气 , 元气缓慢吹动 , 阳气流行,则造成炎热的天气 , 元气迅速吹动,阴气流行,则造成寒冷的天气 。阴阳寒热的交替变化,才使得世界万物得以发展 。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天地之无倪(ni,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 。”(《非国语》)“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

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

文章插图
2、历史观是什么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 , 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
扩展资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
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但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
唯心史观这两个缺陷是相互联系的: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就必然认为少数英雄豪杰是历史的创造者;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就必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

文章插图
3、什么事史观?史观可以分为哪几种?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其定义如下:“历史观 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扩展一下:历史观和价值观都是常用概念,而历史价值观只是这两个概念的结合 。所谓历史价值观其实就是在关注历史的时候所采用的价值观而已 。历史价值观应该是从属于历史观的一部分,只有有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价值观才能与偶一个系统的历史观 。反过来也成立,有了一个系统的历史观,必然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历史价值观 。总之,历史价值观不过是历史观的一部分 。
历史价值观也同时是一个从属于价值观的概念 。也就是说,历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的一种 。是一个特定价值观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而我们所说的“史观”的划分 , 也是主要根据历史价值观来作依据的 。
就我所知有这几种史观:
1.阶级史观
即革命史观或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 ,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 , 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 , 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 , 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5..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 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 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6.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 , 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7.正统史观
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 。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 , 以及“五行更替说”;
8.社会史观
即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主要表明社会变化对历史的影响和预兆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 。
如果还有哪些史观你知道而我没提出的,可以提醒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ˆ_ˆ
史观是指哲学划分下,表达对历史的观点,重要的一点,是对什么事物推动历史发展的判断 。
两大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
史观就是历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2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也称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

文章插图
4、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 , 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 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 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实践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

文章插图
5、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曾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社会历史观包括哪些内容,柳宗元的社会史观有哪些内容】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 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 即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