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力车夫读后感精选( 二 )


《北京的人力车夫》读后感(二):人力车夫·一段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保持一贯的水准,作者史谦德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以微观的角度切入,通过研究人力车夫、警察、工会、行会等群体的发展历程,对民国初年北京的政治生态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勾勒出民国的政治生活图景,视野宏大,有理有据还原一幅上世纪20年代北京群像 。此外,本书也具有令人信服的史料价值,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当年发行报刊的记载以及统计学的资料,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与通俗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生活,也让本书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 。
北京长久以来作为中国的政治首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背景 。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一直到30年代之前,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原有的制度体系崩塌,新的制度尚未定型,在这段真空期,多方势力参与角逐,局势错综复杂 。在社会群体分类中,人力车夫占据了相当的份量 。作者选取人力车夫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研究其与警察、行会、工会等群体的关系,串联起清末民初的政治生态,串联起一段动荡的历史时期 。
人力车作为从日本引进的物品,相较于传统的马车、驴车、骡车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西方工业革命后机械传动装置的动力车来说又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传统的生活习俗与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首次接触就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都城中 。科学技术的引进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人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共和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都在寻找其支持者 。这段时期的警察与满清的巡捕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借鉴日本警察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的成分主要是长期居住在京城中没落的旗人,对管理对象诸如人力车夫、居民以及街头巷尾的了解往往更深刻,也更适合当“和事佬”的角色 。人力车夫作为仅比贫民阶层稍好一点的阶层,他们有时候需要靠警察维护自身利益,有时候与警察玩猫鼠游戏 。在针对是否引入电车的问题上,人力车夫的抵制尤为强烈,他们认为电车的运行会直接抢走他们赖以为生的饭碗,在电车导致的人力车夫受伤问题上,警察和民众也更多的倾向于保护人力车夫 。
【北京的人力车夫读后感精选】五四运动的爆发给群众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工会等组织随着相应行业的壮大应运而生,工人们也尝试着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工人们的参与感 。他们一方面代表着工人利益与厂主谈判,比如通过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工资等方式维护、争取工人权益;另一方面作为中坚力量维持着工人与厂主之间的利益平衡,比如劝说抗议罢工的工人回到工作岗位等 。行会组织在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办理了自治组织的角色,在与警察等公权力的较量当中对会员的管理也逐渐划清了界限,成了墨守成规的做法 。实质上,在这段历史时期,商会、行会等组织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准政府的角色,即使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商会等组织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原有的政府需要依靠他们承担管理的中介,新的政府也需要他们维护局势的稳定 。在某些场合,不同的派系纷争、过激的民族主义者或者投机分子往往会斥诸暴力的手段,这也是长期受压抑的民众在权力真空期或者不稳定时期表达诉求的一种极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