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读后感锦集( 四 )


《棱镜》
一开始以为是纯粹的科幻小说,读着读着又变成是魔幻与科幻并存的世界,最后又揉进来关于哲学的思考,其实文中涉及的的东西很多,完全可写成一个大型科幻故事,但是奇怪的是,都写到“表面”就戛然而止,没有延续故事写下去,导致看着没有完整的故事性 。
但是呢,以为看着没啥印象,可又留下了无尽的思考,里面说了你思故我在啊,形而上学啊这些哲学命题,导致看了又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哲学的威力真大,脑子也混了 。。。。
然后呢,就是一定要看辻村深月写的《如何读懂神林长平》,就像她说的也许换个孩子的角度可以更好的读懂这本《棱镜》
2021以幻象文库《腓尼基启示录》结束,2022以幻象文库《棱镜》开始!!(科幻年要开始了 。。。。吗?)
《棱镜》读后感(十):正因你想着我,我才会存在
在神林长平的故事里,一切的发展都与我的想象不同,我可能永远也追不上他的脑洞 。《棱镜》的故事,完全看不出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即使现在看来,仍然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同时也在见证着时代的变化 。《棱镜》一书包含七个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故事,它们搭起了一个奇妙的宇宙,它带着未来机械都市的压抑感,也带着魔法世界的清新自然,不能少的自然还有上古神话那份厚重 。他的故事不是那种娱乐型的小说,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完,然后无所谓地被遗忘的故事,而是那种充满了哲学式思考的故事,让你不断的重新阅读和思考 。在他的笔下,有一个少年,不能够被控制体所辨识,于是他不被承认存在;那个女人没有数据所以可以被抹杀,而她腹中的孩子因为母亲不存在,所以孩子也不存在;那个以“现行犯被捕”的男人,没有了记忆,没有了证明身份的物品,于是他的犯罪也就不再存在……那些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有着现实的影子,或许,现实比故事更加荒诞 。“我”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身份?一段记忆?一段程序?一具躯壳?如果记忆构成了“我”,那么当记忆丧失,是不是“我”就不再存在?如果身份构成了“我”,当“我”失去了这些身份,那么“我”是不是还存在?当数据时代来临,“我”便不再是“我”,而是由一串串数据构成,当数据不再存在,“我”还存在吗?如果“我”已不存在,那这些想法这些感受又是什么?如果“我”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又为什么需要数据来证明“我”就是“我”? 神林长平的故事里,充满了这样的思考 。那些少年和少女甚至是机械,都在寻找着自己,在不断确认自己的存在,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于是生和死就有了另一重的意义,现实和梦境也可以变换 。在他的故事里,机械和科技也是神话和幻想,天使与恶魔不再是遥远地不可触摸的存在,机械也可以以血肉的形式出现,而人类有时也想顽固不化的机械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不再是全部的世界,在世界之外还有另一重广大的天地 。于是,只有两句口诀能够表达全部,一句是“我思故我在”,另一句是“想你故你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