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再来一碗读后感锦集( 三 )


那些学者名家在闲暇之时 , 也不忘记下食物留下的痕迹 。在《人生苦短 , 再来一碗》里 , 有梁实秋的《蟹》、《窝头》、《饺子》、《汤包》、《酸梅汤与糖葫芦》、《火腿》 , 丰子恺的《胡桃云片》 , 汪曾祺的《手把肉》、《豆腐》、《韭菜花》、《豆汁儿》、《咸菜茨菇汤》……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散文集 , 却不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 。因为对食物的描写太过细腻与丰富 , 会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体内的馋虫 , 不是想出去下馆子就是想在家里下厨房 。这样看书 , 无疑会提升对食物的品味和厨艺 。
汪曾祺就在《豆腐》这篇文章里 , 讲起了豆腐的各种吃法 。他说:“豆腐最简单的吃法是拌 。买回来就能拌 。或入开水锅略烫 , 去豆腥气 。不可久烫 , 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 。”关于这样的提点 , 必定要记在心里或纸上 , 以免下次买回来豆腐后糟蹋食材 。
普通人吃饭往往是过把嘴瘾 , 而有些人却能吃出哲学的味道出来 。梁实秋的《馋》 , 就是这样一篇让人醍醐灌顶的文章 。
馋这个字是中国独有的 , 很难在外文中找到一个确切的翻译出来 。梁实秋说 , 人之犯馋 , 在保暖之余 。而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 。而最能勾起“馋”的 。是一个人故乡的味道 。
翻完《人生苦短 , 再来一碗》 , 会更加细心的观察身边的食物 , 尤其是比较好吃的那些 。
我家附近至少有三家藏书羊肉馆 , 只有一家是我去过之后还想再去的 , 其他两家去过之后连外卖都不想去点了 。如果简单的找一个原因 , 那恐怕就是“地道”和“正宗” 。不想去的两家 , 都是外地人开的 , 他们只是找到了生意 , 却没有得到无形中的传承 。
“正宗”这两个字很难量化地描述 , 只能大致地回忆出“大概汤浓稠一些”、“羊肉的味道很清新”、“老主顾很多” , 但却是吃一次就可以分辨得出的东西 。这种感觉就像是永远无法确切描述的“妈妈的味道”那般 。
在这些散文集中 , 还能得到许多菜单 , 汪曾祺就是乐意分享私家菜单的一个人 。会吃的人大多都是会生活的人 , 在这些顶级吃客的笔下 , 除了人间烟火 , 还有无尽绵延的心中至味 。
《人生苦短 , 再来一碗》读后感(三):《人生苦短 , 再来一碗》:来自20多位文学大家的美食宝典 , 绝对不要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