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效能感的因素有: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Bandura认为 ,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 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
观点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5、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 , 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6、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 , 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
7、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文章插图
2、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 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 。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 , 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读干货,快速掌握知识要点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 , 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
(2)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文章插图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包括什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包括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以上六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 。 
“期望”概念的发展: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 。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 。
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 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 。
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
例如 , 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 , 才会认真听课 。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文章插图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醒、语言劝说、生理状态、情景条件等 。自我效能感就是:对于自身是否能完成一件事而做出的预测和判断,这是一种期望指标,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时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感和一个人的自尊程度息息相关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文章插图
5、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Bandura 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 , 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形成因素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 , 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 。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 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 。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 , 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功能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 , 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研究倾向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 。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 。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 。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 。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 。在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单维性和多维性 。大多趋向于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多维性 。早期的自我效能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效能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 班杜拉发展了这一概念,提出了集体效能 。这代表着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新进展,进一步拓展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内涵 , 使得自我效能感理论延伸到了集体社会 。集体效能指的是集体成员对集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的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 。它着眼于集体的操作性能力上,并且是对操作性能力的判断或评价 。但集体效能不是集体中个体效能的总和 , 而是个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种突现的属性 。对集体效能的研究并未超越个体效能,大部分都是遵从个体效能的理论 , 在此基础上建立类似的集体效能理论 。当然,集体效能的研究基于其研究主体的特殊性必然有其研究的特点,如影响集体效能的社会因素:信息多元化、高度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教学:领域、身心健康领域和职业与组织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