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再一次加重了我对心理学的歧视与偏见,我还有一学生跳槽去学习心理学,一心想做心理咨询师,我见过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心理不健康人 。一个后来因为传销被拘了,一个回去继续做专业了,还是那个不成功的专业人士 。
只是匆匆翻了翻,实在很差的阅读体验 。读库有些书选的还是蛮不错的,可这本不知是不是友情出版 。
《恶意心理学》读后感(三):只看见自己就会“恶意”
这本小书“探讨的是给他人带去不快或伤害的’恶意’沟通” 。
很多被冠以“XX心理学”的书其实并不能算是在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就拿这本来说,最多只能说是呈现一些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表达恶意的那部分 。所有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作者借用来的,结合对于日本文化习性的解析构成来这本书 。
用作者的话概述就是,“说话者因透明度错觉,未将自己的视角充分调整至对方看问题的角度,或因人际认知的偏差,做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再加上信息传达不充分,于是产生了诸多’恶意’交流 。”
以此这本书里可以看见非常多的,“不应该“说的或做的 。虽然有一些建议和指导,但主要还是在指出日常沟通中的问题 。也许是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就好像只是在说,“你这不对、那不对……” 。这本书本身就有感觉些恶意 。
在此也能看到很多来自日本文化独特的地方,包括敬语、沟通习惯…..等等 。像京都人的逐客令是“吃个茶泡饭怎么样”等等,还是有些收获的 。进一步了解日本人在沟通中那些看起来身心不一致的现象背后可能的结构 。
特别是作者也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比如“若非要发泄一番不可,利用讽刺也是一大策略”、“我认为,作为消解内心不快的一大方法,在背后说说坏话有时也在所难免 。”不知这能不能算是代表日本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至少是学过心理学以后我会觉得相比“讽刺”、“背后说坏话”还有更多更恰当的选择 。
整体而言这本书很“术”,举例来说,面对对方宣泄怒气,为顺利控制局面作者会建议用以下五个步骤,而且还都用“术”的名字去简化概括:
1、确认对方的意思(反射技术)
2、认可对方所说的部分内容(注意力分散技术)
3、以询问的方式弱化其攻击力(提问战术)
4、向对方的说法给予反馈(反馈战术)
5、不立即解决,这样做并非企图蒙混过关,而是希望对方能够冷静下来(拖延战术)
所以看完以后我会想这本书更适合什么样的人,也许更适合一直充满“恶意”在沟通的人 。借用作者引用的斯蒂芬·莱文森提出的礼貌原则,即“顾虑对方的语言表达,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 。其实如果他们愿意去改变,不是只看见自己,愿意“礼貌”的沟通,也自然会产生很多改变 。有心了,术自然就会了,看书也许只是让他们能走上“礼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