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诗词 《宝鸡诗词》( 四 )


为明代辽东道人张三丰修道处 。
有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 。
建于明初 。
朱楹雕栏,极为壮丽 。
地处市区北面高台,登台可俯视全市 。
现已在观内建立博物馆 。
神农祠 在宝鸡市渭河南岸之峪家村,北距宝鸡市5公里 。
相传炎帝神农生于蒙峪,产后其母姜氏抱至九龙泉内沐浴,在瓦峪抚养长大,后人遂于此地修祠纪念 。
祠内有正殿、东西庑殿、钟亭及魁星亭等建筑 。
祠外有一清泉,名九龙泉 。
此地南依秦岭,西临渭水,风景幽美 。
天台山# 在宝鸡市区南20余公里处 。
海拔1998米 。
群峰争秀,飞瀑流泉 。
相传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此治理水患、教民稼穑、尝识百草等,有关的传说和遗迹甚多,如黄帝焚香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市遗址,停放炎帝遗体的神农骨台等 。
为道教名山之一,有老子骑牛过玄关图刻、八景宫道院以及孙膑修道地月南洞、点将台、观象台、论道处等遗址 。
景色幽丽 。
炎帝陵 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 。
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的陵寝 。
据传,神农乡是炎帝神农氏的生长地,盛唐前神农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就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殿,而且至今仍有神农寝骨台和“九龙泉”残碑等遗迹 。
太平寺塔 在岐山县城内西街 。
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28米 。
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 。
塔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历代虽有修葺,原貌并未改变 。
原建于宋太平寺内,现为城关中学 。
五丈原在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 。
高1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 。
西接麦里河,东界石头河,南临棋盘山,北据渭水 。
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 。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兵于此 。
北端建有诸葛武侯祠,祠内有明、清楹联匾额,诗词碑碣多块,献殿墙壁嵌有清刻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碣40方 。
周公庙在岐山县城北7.5公里 。
三面环河,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 。
南面是谷口,《诗经》“有卷者阿”即指此 。
庙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代晚期建筑 。
内有唐、宋以来的历代碑刻数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年)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石和韩愈、苏轼题诗为最佳 。
庙周有楸、柏、槐、杨等高大树木,有的相传是汉、唐所植 。
东湖在凤翔县东门外 。
分内外二湖,内湖为宋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重疏,外湖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凤翔知府开凿,统名曰东湖 。
面积约14万平方米 。
湖水从城外西北角凤头泉引来 。
泉水东西分流,如凤凰展翅飞翔,城以此得名 。
由宋迄今,屡毁屡修 。
内湖原有三公(周公、召公、太公)祠和苏公祠,现已改建为凤翔博物馆 。
雍城遗址* 在凤翔县南 。
是春秋时期秦国都城 。
先后经历19个王公,历时290多年,这里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 。
雍城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总面积为10.56平方公里 。
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 。
目前已发现三处大型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 。
殿堂均为土木结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 。
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 。

【宝鸡诗词 《宝鸡诗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