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摘抄

活着读后感摘抄
文章图片

《活着》是一本由余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活着》读后感(一):希望自己别忘记读完的感受
不小心在传统无人售卖书摊买了本盗版 。
一直不知道自己看过这部电影,读起来才发现,随后脑海里就都是电影中的情节了,我自然而然给福贵安上了一个幽默有趣的帽子,葛优的形象,但我从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受不到这份有趣,都是跟随着作者的描述来想象的,我不知道电影给我对这作品的体验带来的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我相信这是命运安排好的 。我很难想象我经历这些事情还能乐观地活着,本以为自己是乐观积极幽默风趣的人,相比福贵实在是差远了 。到最后,身边有谁都不重要了,还是生活本身最吸引人吧,生活的乐趣都是自己创造的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喊着家人的名字,说为了让牛更好地干活 。一开始不理解名字的意思,最后重现那个场景,真的打动我了 。另外打动我的是有庆死了,他背着,月光洒在地上,像撒满了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到那里眼泪就涌出来了,我停了好久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有庆死了之后他的一系列表现都没打动我,到最后一句泪水涌出来了 。
希望可以永远记住是为了自己的感受而活 。
《活着》读后感(二):中国第二代作家的乡土与愁苦
合上书页,深感愁苦与乡土气息是第二代中国作家共有的特点,也只有他们才能拥有 。同样关于浪荡花花公子的题材,放在法国的话于斯曼会把他写成《逆流》,描写他如何过上精致而颓废的老年生活;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会写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当中,描述他争夺家产并卷入弑父风波,从而探讨神性与人性的关系;英国的毛姆则会写他如何大彻大悟,放弃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富足;民国的曹禺会写他如何爱上侍女,在成为一家之主后上演爱情悲剧 。只有第二代中国作家才会将故事内容设定在乡村,将剧情设置成败光家产后的生活艰苦 。
《活着》是苦的 。但不是只有徐富贵苦,故事里的春生、老全、老冯头哪个不苦?甚至开赌场的龙二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是苦的,是生活的时代而不是生活决定了他们的苦 。在这种情况下,不乐观又能怎样?生活还得继续,因为困难就能不活下去了吗?当然不能 。苦永远是相对的概念,就像今天996的我们也是苦的 。
第二代的中国作家有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因为他们青年时期大多都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在叙述中总会有乡土的中国 。不论是余华、莫言、路遥、王小波、史铁生,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闻到浓浓的乡土气息,这就是他们的特色 。他们又往往经历了最为艰苦的时期,所以在作品中也总是充满了忧虑,因为苦怕了啊!总害怕再回到当时的日子 。而第一代的中国作家就没有乡土气息,他们有的是浓浓的民俗气息 。老舍、巴金、郁达夫、丰子恺,他们的作品描述的往往是最平常的家庭事物,满是民国家庭的感觉 。作家和时代是绝对无法分开的 。如今也到了第三代中国作家绽放的时代了,他们共性是经历了经济的腾飞,我十分好奇这一代的作家会为文坛贡献什么样的作品 。但目前为止,我想不到30-40岁的中国代表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