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 叶嘉莹

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 叶嘉莹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
最初念的是四书 。
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 。
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 。
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 。
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
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 。
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 。
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 。
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 。
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 。
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 。
“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
“兴”可以随便联想 。
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
这是错误的联想 。
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 。
“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
诵要有节奏、声调 。
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 。
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 。
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 。
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 。
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 。
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 。
《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