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的诗词翻译 张璐翻译的古诗词( 二 )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 , 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 , 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 , 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 , 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 , 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
句中“自”用得最妙 , 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 , 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 , 恐美人之迟暮” , 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
这样 , 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 , 更富有暗示性 , 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 更增添了感染力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
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 , 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 , 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 , 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 。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
但是这只是铺垫 , 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 , 却又“无计可消除” , 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 。
眉间心上 , “斩不断 , 理还乱” 。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 , 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 , 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通观全篇 , 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 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 , 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
2.《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
那时 , 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 , 亲爱的丈夫死了 , 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 , 自己也流离异乡 , 无依无靠 , 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
首句写当前所见 , 本是风狂花尽 , 一片凄清 , 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 , 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 , 则狂风摧花 , 落红满地 , 均在其中 , 出笔极为蕴藉 。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 , 花片纷飞 , 落红如雨 , 虽极不堪 , 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 , 花已沾泥 , 人践马踏 , 化为尘土 , 所余痕迹 , 但有尘香 , 则春光竟一扫而空 , 更无所有 , 就更为不堪了 。
所以 , “风住尘香”四字 , 不但含 蓄 , 而且由于含蓄 , 反而扩大了容量 , 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 , 故所为如此 。
日色已高 , 头犹未梳 , 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 , 但那是生离之愁 , 这是死别之恨 , 深浅自别 。
三、四两句 , 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 , 点明一切悲苦 , 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
而这种“物是人非 ” ,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 , 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 , 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 , 都在其中 , 故以“事事休”概 括 。
这 , 真是“一部十七史 , 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 , 眼泪已经直流了 。
前两句 , 含蓄;后两句 , 真率 。
含蓄 , 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 , 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 , 而仍然不得不诉 。
故似若相反 , 而实则相成 。
3.《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